10.3969/j.issn.1000-0569.2001.01.017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系列,轻微富集LREE,Eu异常不明显 (Eu*/Eu=0.99~1.04)和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Dy/YbCN=1.030~1.08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尤其是强烈亏损Nb、Ta。英安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在REE配分模式上为LREE富集型,其中英安岩为Eu弱负异常(Eu*/Eu=0.81~1.01),流纹岩的Eu负异常明显(Eu*/Eu=0.65~0.76);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英安岩类似于基性火山岩,流纹岩除了具LILE富集和HFSE亏损特征外,还显示出Sr、P、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相关。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火山岩源于受早期俯冲洋/陆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而英安岩则可能为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流纹岩表现出较高的La/Sm比值和很高的K/P、K/Ti比值,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混染作用或与大陆中、下地壳重熔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晚中生代盆岭构造格局特征,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阶段,是岩石圈快速伸展体制下导致受早期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造山后阶段、伸展作用、双峰式火山岩、晚中生代、大兴安岭南段
17
P588.14;P594(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KZ952J141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104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