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0569.1999.02.017
南天山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在南天山褶皱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侵位顺序,岩石类型依次为: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精确的锆石U-Pb法研究证明, 它们形成于石炭纪末期至早二叠世末期.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而二云母花岗岩充分表现了S型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洋中脊花岗岩相比,它们不同程度地富集K2O、Rb、Th而贫于Ta、Nb、Zr,显示了碰撞造山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碱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和富羟铁云母组分的黑云母组成.它们普遍具有高的SiO2、Na2O+K2O、Nb、Y、REE(Eu除外)丰度和Fe/Mg比值,以及低的CaO、TiO2、Sr、Ba、Eu丰度.从而,系统地显示了A2型花岗岩的普遍特征.证明它们形成于后造山垮塌阶段.各种岩石的εSr( t)界于+37.75和+2100.7之间,而εNd(t)界于-4.42和- 6.51之间,证明它们全部源自于陆壳物质的深熔作用.北天山古洋盆于晚石炭世的闭合导致了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而在早二叠世末期,更大范围的大陆伸展作用与南天山的后造山垮塌作用同步.
花岗岩类岩石、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南天山
15
P588.121(岩石学)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9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