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荷塘月色》和《明湖居听书》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术语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后来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它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热”、“冷”词语的运用,使火红、翠绿的颜色真切可感;“瘦”、“闹”词语的使用,使静态形象动态化。在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中,这种修辞手法被经常使用,通过声音、色彩、味道的整体感知来恰当表达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通感修辞
I206.7;H315.9;H412
2014-03-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