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天下无知己,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的“知音”探寻之路
一、何为知音?
"知音"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尽相同,经历遭遇也不可能复制重来,真正做到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非常难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行走在找寻灵魂契合者的路上.不管是同处一个时代的挚友,如无论贫贱还是富贵始终同心的管鲍之交,彼此倾慕酬唱应和的刘禹锡与白居易;还是虽为敌我却互相欣赏的对手,如庄子与惠施、陆抗和羊祜;或者是对先人前辈的理解与懂得,如李清照赋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郑板桥自刻"青藤门下走狗"闲章一枚,等等.他们无疑是幸福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司马迁、无知己
K204.2;I206.2;K092
2013-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