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574/j.cnki.artsexp.2017.06.001
后殖民时代的徐悲鸿意义再观看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有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之时代烙印,但他不是出于弱者的民族自卑,而是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他毕生提倡艺术兴国,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不仅开天辟地地改良中国画,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他的亚洲足迹和欧洲巡展都避免成为“被看”的“他者”形象,改写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乃至失声状态,努力与第一世界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徐悲鸿极富后殖民时代的当代意义.他启示我们在今天民族化和现代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律背反的焦虑中,既不失去现代性进程中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坚持发出东方本土自己的声音.当然东方发声也包括一切友好关注东方与世界和平对话、健康发展的人们,这是“全球化”语境中,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砥砺共进.
徐悲鸿、后殖民时代、文化建设、文化保藏、文化输出
31
J120.9(中国艺术)
2018-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