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574/j.cnki.artsexp.2017.04.001
“细看”与“隐喻”:“观画”图的两个层面——以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为例
“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但“观画”图像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插图,正是一幅典型的“观画”图像,描绘了董其昌、陈继儒等在古董店前观画的场景.一方面,画面突出了观画者“细看”作品的情态,“细看”是观者观看图画的外在特征和基本内容,并判断作品的真伪;另一方面,“画中画”中的题诗等细节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意义.在明清“观画”图像中,“细看”和“隐喻”是“观画”的两个重要层面:“细看”是“观画”最为核心的步骤;而图像往往又有弦外之音和隐喻意义.
观画、细看、隐喻、《意中缘》、《画遇》
31
J120.9(中国艺术)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007;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明清书画市场与社会变迁研究”15YSB004;江苏省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决策咨询基地研究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2017-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