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流体划分
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导致多样化的孔隙流体类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将离心实验与热处理实验相结合,识别划分出3类页岩中多类孔隙流体的T2弛豫时间界限,并定量表征了目标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页岩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Ⅱ和Ⅲ类,其对应的平均孔隙半径和流体赋存量依次减小.Ⅰ,Ⅱ和Ⅲ类页岩的可动流体截止值分别为1.10,1.24和1.92 ms,不可采出流体截止值分别为0.20,0.30和0.54 ms.Ⅰ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24.8 nm的中、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30.5%;不可采出流体则赋存于孔径小于4.5 nm的微孔隙,平均饱和度为35.3%.Ⅱ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41.9 nm的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26.6%;不可采出流体赋存于孔径小于10.3 nm的微、小孔隙,平均饱和度为40.7%.Ⅲ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93.6 nm的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17.2%;不可采出流体则赋存于孔径小于26.3 nm的中、小孔隙,平均饱和度达50.1%.
页岩、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流体类型、饱和度
30
TE122.2(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长6油藏水平井补充能量开发先导试验研究
2023-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