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丝弦”谈古论今——兼论琴与筝的“心有所属”
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高的弹拨乐器,曾一度在中国雅乐和文人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其“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文化标志家喻户晓,以其“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传弹至今,以古代文人“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礼仪被推崇三千多年.这个最早诞生在华夏大地上的弹拨乐器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被完整的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尤其是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的“古琴艺术”荣耀入选之后,古琴的命运便由文人乐器一跃成为大众普及的乐器之一,虽不如筝那般风生水气、遍地开花,但较解放以来学习的人数倍增,也可称“苦尽甘来”.“古琴”一词的称谓自古即有,当今这般称谓更是理所当然,有文献和诗句记载在北周时期和唐代即有“古琴”的称谓,直至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前身)设有“古琴组”,至今都将“琴”称作“古琴”.今人称“古琴”大概是对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尊重和敬仰,至于古代和近代为何也这般称谓,或许除了因为它是中国产生最早的弹拨乐器之外,还因为其风格的古朴典雅.
2019-0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