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老子

引用
@@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以”道德”为教,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先秦典籍,多指老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其生卒无考.曾做过周朝守藏史,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研究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战国中后期根据其讲学的思想内容编定的<老子>一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诗,汉以后称为<道德经>,分<道经>37章,<德经>44章,基本为老子本人的思想,也代表了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道家的思想.对<老子>的注释,最早有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汉魏以后迄今,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它在国外有很多种译本,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老子所教,皆以”道德”二字为宗旨.所谓”道德”,魏人刘邵解释说:”老子以虚为道,以无为德”.老子在教育中极力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是老子为教的中心,是根本宗旨,<老子>一书中竟出现74次之多.老子在教育思想上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归真朴.因此老子极力反对政教礼乐,否定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和”绝学无忧”的主张,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六十五章>)提倡”行不言之教”,把学习得道(”为道”)理解为:由观察客观事物(”观”)至把握事物的本质(”明”),最后达到直接体悟道之全体大用(”玄览”),即由外及内,向内化知的具有直觉特征的认知过程,由此强调对道的自知独见与个人体悟.称此为”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六十四章>).并认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三十八章>).学道必须端正态度,反对先知先见及无根据的臆断,要求”致虚极,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他的教育内容中,以”不争”为主,即不争个人名利,他以水为例,赞扬”不争”的美德,水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一个人如具”不争”的品德,则宁愿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位置,不愿与人争地位名利,这就接近”道”了.他还十分重视”知足”的教育,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他还进一步提出”贵柔”作为实现”无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他总结了自然和社会现象盛衰之理,教育人们懂得”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事物壮盛了社会走向衰老和死亡,为了避免衰老和死亡,最好教育人们遵循”柔”的规律,以达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子@三十六章>).永远处于不衰、不败、不倒之地.在道德教育思想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而理想人格的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不仅要求”慈”、”伶”、”不敢为天下先”,认为由此才可长久保身.这种理想人格的修养原则或方法,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治人事天莫如啬”.老子教育思想中还包含有一些辨证法因素,如”正言若反”,强调从事物的对立面转化关系去认知事物本质的启发方式.并首次提出”师资”概念,”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老子的教育思想,与儒、墨两大家确实有很多差异但他毕竟是一家之言.作为道家学派的祖师,对于该学派教育思想的开创,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形成了这一学派独具的特色,为该学派后一位大师庄子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主干,其教育思想意义是永存的.

老子、教育思想、道家学派、行不言之教、自然无为、道德、理想人格、教育内容、春秋末期、善人、人的自然本性、教育人、不敢为天下先、战国中后期、宗旨、转化关系、中华民族、治人事天、治国、隐居生活

1

B22;G80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封二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672-1306

53-1183/G4

1

2000,1(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