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6450.2014.06.031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性脊髓病1例
患者,男,55岁。因进行性腹胀2年,双下肢无力、僵硬感5个月,于2012年3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3月出现腹胀,伴双下肢轻度水肿。外院查肝功能:ALT 139 U/L, AST 76 U/L,血清TBil 56μmol/L,DBil 25μmol/L,IBil 31μmol/L,Alb 23.8 g/L,A/G 0.59。腹部彩色超声示:肝硬化,脾大。诊断:肝硬化。予保肝、利尿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2011年10月患者出现双下肢僵硬感,行走困难,反应迟钝,遂来我院。查体:P 88次/min,R 20次/min,BP 110/72 mm Hg。神清,精神差,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腹膨隆,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 cm,腹水征(+)。双侧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III级,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铅管样增高,双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入院后查腹部彩色超声示:肝内回声增粗,脾增大。查血WBC 2.69×109/L,Hb 131 g/L,PLT 80×109/L,血铜蓝蛋白36.9 mg/L,尿铜0.06 mmol/24 h,裂隙灯下发现角膜K-F环(+)。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正常。颈胸段脊髓MR平扫未见异常。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性脊髓病。治疗:低铜饮食,并给予青霉胺、硫酸锌、异甘草酸镁和美多巴等驱铜、保肝、降低肌张力等处理。住院1个月后,复查血 WBC 5.2×109/L, PLT 85×109/L,血铜蓝蛋白58.6 mg/L,尿铜0.021 mmol/24 h。可以独立下床行走,双下肢肌力IV级。
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脊髓病、肝硬化
R68;R65
2014-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3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