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 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 000 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生理小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就等于生理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玉米、大斑病菌、聚类分析、地理来源、生理小种
19
S435.131(病虫害及其防治)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8A06;辽宁省教育厅攻关项目2004D220;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49;国家粮丰工程2011BAD16B12
2012-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