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种属的PCR鉴定
目的 通过对核糖体18S rRNA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PCR鉴定,建立快速、准确地鉴定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种属的方法.方法 采用眼科常见5种致病菌标准菌株;镜检确诊真菌阳性的角膜炎临床标本29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15例,真菌培养阴性14例.所有标本均采用液氮研磨结合小玻璃珠振荡法破碎真菌细胞壁,提取真菌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18S rRNA基因ITS保守区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后在基因库中查询致病菌的种属,与镜检结果比对.结果 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烟曲霉、白色念珠菌等5种标准菌株培养物和29例临床真菌样本(包括15例真菌阳性培养物和14例真菌培养阴性的角膜病变组织样本),各5 mg样品中提取的DNA样品的浓度在1.7~22.5 mg·L-1.PCR扩增后5种标准菌株均有目的条带,15例真菌阳性培养物也均有目的条带,14例真菌培养阴性的角膜病变组织样本有2例有目的条带,其余12例没有目的条带.标准菌株的PCR鉴定阳性率100%,镜检确诊真菌阳性的临床样本PCR阳性率58.6%,高于真菌培养法鉴定的阳性率51.7%.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后在基因库中查出了致病菌的种属,检索结果与镜检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通过核糖体18S rRNA基因ITS序列PCR鉴定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传统的培养加镜检法更高.若能改进从角膜病变组织中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的方法,其灵敏度还能进一步提高.
真菌性角膜炎、PCR、内部转录间隔区
30
R772.2(眼科学)
西安市科技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SF090233
2011-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