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抗战歌剧的"复活"——《流亡曲》发掘纪实兼及对刘雪庵音乐创作现象的思考
我国近代歌剧从题材上可分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大类.前者如《王昭君》(萧崇素编导、张曙作曲,1930)《西施》(陈大悲编剧、导演,陈歌辛作曲,1935)《岳飞》(王泊生编剧、作曲,1935)《荆轲》(王泊生编剧、陈田鹤作曲,1936)等;后者有小型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34)《农村曲》(李伯钊编剧、向隅等作曲,1938年7月)《军民进行曲》(王震之编剧,天蓝、安波、韩塞、王震之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11月),五幕歌剧《洪波曲》(安娥编剧、任光作曲,1940)《秋子》(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1940年11月)和《白毛女》(丁毅、贺敬之编剧,张鲁、马可、瞿维、向隅、李焕之等作曲,1945)等.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歌剧有《农村曲》《军民进行曲》《洪波曲》《秋子》等.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还有一部歌剧竟然为历史尘埃湮没了七十余年,这部作品名为《流亡曲》,是根据当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流亡三部曲"扩充改编,由江凌、刘雪庵和叶琼创作完成.
音乐创作、创作现象、刘雪庵、抗战歌
J609.2;I207.22;I01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