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是教育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教学都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而使学生成为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不仅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这种情况在一向强调"师道尊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尤甚。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彻底打破了等级制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中心"一变而为"儿童中心"。杜威的理论固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性、培养、中国封建社会、教学活动、师生关系、19世纪末、教学过程、和谐关系
G642(高等教育)
2012-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