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与演化机制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雌雄同花植物广泛采取的一种种内促进异交机制,通常由一个多态且复等位的S位点控制.目前共发现 6 种不同分子机制的SI,包括由花柱S因子S-RNase和花粉S因子SLFs控制且常见于车前科、茄科、蔷薇科和芸香科的Ⅰ类、SRK和SCR控制的十字花科Ⅱ类、PrsS和PrpS控制的罂粟科Ⅲ类、CYP-GLO2-KFB-CCM-PUM控制的报春花科Ⅳ类、TsSPH1-TsYUC6-TsBAHD控制的时钟花科Ⅴ类及HPS10-S和DUF247I-S控制的禾本科Ⅵ类SI,其中Ⅰ类SI为异己识别体系,而Ⅱ、Ⅲ和Ⅳ类均为自己识别系统.此外,近年来对其起源和演化机制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其中,Ⅰ类SI起源于真双子叶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Ⅱ~Ⅴ类则为丢失Ⅰ类后分别进化产生的新机制,而单子叶禾本科特有的Ⅵ类SI则可能是在丢失古老Ⅰ类SI后演化出的新系统.本文主要总结已报道SI的分子和演化机制,以期为显花植物SI的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起源、演化、自交系、杂交育种
46
Q949;S661.2;S5
2024-0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