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0074.2006.03.04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塞(AMI)药物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d,第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进一步治疗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同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数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6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d;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835),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塞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MI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5 d,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年龄、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细胞数量、急性心肌梗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变化曲线、血细胞分离机、外周血白细胞、商品名、严重并发症、流式细胞仪、介入治疗、数量变化、皮下注射、经皮经腔、金磊赛强、计数检查、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15
R542.22(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6-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6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