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3934.2005.02.032
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预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危险性
@@ 1 美国的观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它们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手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冠状动脉支架)有利于取得早期和长期的治疗效果.虽然金属支架与气囊扩张相比可减少50%的术后再狭窄(经血管造影证明),但支架中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5%~30%,限制了PCI的长期效果.再狭窄的机制很复杂,包括平滑肌的增殖和移动,细胞外基质形成,血栓形成,弹力压和负性再塑作用等.尤其是支架紧贴的动脉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形成大多由炎症所介导.正因为有炎症,术前测定炎症标志物就有可能预示术后再狭窄的危险性.Rittersma等已提供证据告诫临床医师不能只关注术后再狭窄,还要关注冠状动脉床的整体脆弱和硬化斑块.
血清、反应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动脉支架、细胞外基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炎症标志物、冠状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细胞增殖、硬化斑块、血栓形成、血管造影、提供证据、手术技术、气囊扩张、临床医师、金属支架、危险性
26
R54;R28
2005-04-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