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6-3277.2002.05.028

《传播学史》序

引用
@@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说起传播,说起信息、反馈,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当然,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伯·施拉姆,讲到夏威夷传播研究所……以后我虽然也曾翻阅过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还有那段著名的开场白--"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对传播仍然学得不多、知之甚少.

传播学史

G2(信息与知识传播)

2007-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0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新闻记者

1006-3277

31-1171

2002,(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