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9790.2011.02.020
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打破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单向模式,详细分析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反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看到,无产阶级并不像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预言的那样,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真正代言人,相反,他们却陷入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金钱拜物教的漩涡之中.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束缚是暂时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必然会冲破意识形态和拜物教的牢笼,上升为自为的革命阶级.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这两个文本无疑在主体向度上深化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意识形态、经济危机、国家、市民社会
B02;B0-
2011-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