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213.2017.02.012
非肿瘤性血液病住院患儿血小板无效输注——单中心资料分析
目的 通过对我院非肿瘤儿童病房血小板无效输注病例临床资料分析,了解儿童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顺序收集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非肿瘤病房住院的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40例患儿病例,对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儿输注前中位血小板数目为10.2×109/L(0.0 ~20×109/L);出血情况:0级12例(30%)、Ⅰ级10例(25%)、Ⅱ级8例(20%).Ⅲ级6例(15%),Ⅳ级4例(10%).原发疾病:噬血细胞综合症10例(2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6例(15%)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2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例(17.5%)、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5%)、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2.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7.5%)、其他3例(7.5%).发生无效输注原因:免疫性因素21例(占52.5%):自身抗体5例、同族免疫性抗体16例(HLA特异性抗体10例、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6例),非免疫因素19例(47.5%):包括分布异常8例、非分布异常11例.治疗及预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针对21例免疫给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18例有效(有效率85.7%);32例应用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25例有效(有效率78.1%).结论 非肿瘤性血液病患儿可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症状,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均为常见发病机制,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性应用免疫治疗可以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儿童、非肿瘤性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无效
23
R457.1(治疗学)
2017-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