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4434.2019.06.008
DPSIR框架下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模型构建及综测——来自苏锡常都市圈的经验证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圈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呈现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为都市圈面临的现实问题.在DPSIR框架模型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及府际合作理论,文章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子系统初选评价指标,并利用基于必要度的Delphi及偏相关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降低指标间信息重叠度,从而确定四个层次、五大维度的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继而确定主、次评判准则,构建群决策AHP和变异系数法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苏锡常都市圈进行综测,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由2006年的“初级协同(一)”提高到2011年的“初级协同(+)”,2016年达到“中等协同(+)”,整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离“高级协同(+)”还有一定差距,诊断出的主要障碍因子有人口密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公众绿色出行率、人均耕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协同处理率、政府环保投资指数等,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DPSIR框架、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苏锡常都市圈
42
X32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澜沧江流域多利益主体合作博弈机制与径流适应性利用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省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无锡市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评价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2020-05-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