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1698.2024.07.017

17-18世纪中国对荷兰的瓷器输出

引用
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史上,瓷器令人瞩目.中国与荷兰在17-18世纪瓷器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17世纪初,中国保持严格的对外政策,荷兰始终未能突破贸易关系,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荷印公司以贸易和武力为手段,开启了瓷器生意.荷兰先后占据巴达维亚、台湾为贸易据点,热衷于瓷器搜集.明清鼎格之际,贸易流中断,台湾瓷器库存短暂供给了欧洲市场,此后日瓷充斥.中国瓷器的短暂消失并非商品竞争力不足,因此国内形势稳定后,中荷瓷器贸易开始恢复.清政府对外政策松弛后,中荷直接贸易开始,瓷器输出增加.通过分析瓷器贸易规模、结构、价格及利润,发现中国瓷器畅销欧洲市场存在必然性:瓷器的精美、便捷、耐用等优秀属性,赋予了商品强大的竞争力,使其在与陶器、玻璃、木质器皿的竞争中优势凸显.中国在输出瓷器过程中,逐渐吸收经由荷印公司传导的欧洲需求,生产出品种繁多、符合西方审美及习惯的外销瓷器.同时,茶叶、咖啡、巧克力等新型饮品的风靡,引发了作为消费互补品和高价值压舱品瓷器的需求增加.早期瓷器是由上层社会收藏、装饰的奢侈品,自泛滥后,变为大众阶层的日用品,反映为贸易量的爆发性增长以及日益亲民的价格.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完成扩张后,衰落的端倪开始显现.由于瓷器的价格下降,荷兰贸易瓷器的利润率也在下滑,加之英国、瑞典、法国、丹麦等国家与荷兰在瓷器贸易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荷印公司降低了瓷器在商品经营中的地位.此后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印公司的瓷器贸易骤减.与此同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地位受到挑战.长期以来欧洲都在探索瓷器生产,18世纪德国终于成为首个发现高岭土的国家,在科学试验和科技革命的潮流下,欧洲不仅掌握了制造瓷器的原料及技术,还逐渐建立工厂流水线以及使用机器化设备生产.技术的改进,使欧洲本土瓷器质量日渐精细,外观、功能设计又比中国瓷器更加符合欧洲需要,加之在运输时间、运输成本、降低破损率上更具优势,中国瓷器逐渐失去竞争力,淡出欧洲市场.

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利润、市场优势

F752.62;D871.2;K876.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3&ZD066

2024-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78-193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学术界

1002-1698

34-1004/C

2024,(7)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