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698.2020.07.018
第三种声音:1930年代国粹电影的生态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有新、旧之分,宣扬抗日救亡、为弱势阶层发声的左翼电影属于新电影,这是学术界多年来的公论.但研读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1938年之前的电影文本就会发现,新电影还包括有条件地抽取借用左翼电影思想元素以扩大市场份额的新市民电影,以及既反对左翼电影激进的社会革命立场,同时又反对新市民电影侧重都市文化消费的国粹电影.国粹电影生成于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在对待传统文化大是大非的态度上,摒弃了以往旧市民电影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取用原则,代之以选取优质资源,试图在新时代潮流中为故邦找寻家国一体的立身之本、确立强健民族新生命脉动的努力.作为第三种声音,国粹电影不仅即时进入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电影多元化的新一代话语编程体系,而且成为其结构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市民电影、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国粹电影
2020-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7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