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698.2001.06.036
老学人与新时期--解读徐中玉先生
@@ 短短二十年,文学理论经历了潮起和潮落.今天的文论界,面对着新世纪的到来,既有对光明前景的向往,也有"等待戈多"的无奈和苦闷,过多的期待和失落使我们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近年来逐渐蔓延的虚无主义说明,迎接文学理论的新世纪,我们还缺少更为健全的学术人格.中国文学理论要发展,恐怕最当紧的就是学人的自身建设问题.在这寂寞难耐的时候,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看到在理论界的"灯火阑珊处",有这么一些老学人的存在:与青年理论家相比,他们经历了理论之外的种种忧患,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在新时期二十年里保持着清醒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热销"的八十年代,还是在"供大于求"的九十年代,他们都没有随着"行情"起浮不定.与有些整天忙于追新逐异,到头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相比,在这些老学人有着这个时代最为缺少的东西--"定力".这定力出自一种健全的学术人格.因此,关注我们身边的老学人,"阅读"其学术人格,对这个浮躁的时代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学人、解读、文学理论、学术人格、虚无主义、时代、人的存在、经历、建设问题、供大于求、等待戈多、理论家、中国、阅读、行情、态度、人生、青年
K81(传记)
2004-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4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