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6710.2013.03.020
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诊疗进展
1978年,美国儿科协会提出"乳糖不耐受综合征(lactose intolerance)"的概念[1],指服用乳糖或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的一种或多种临床不适表现,如腹痛、腹泻、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程度有较大个体差异,取决于进食乳糖量、乳糖酶缺乏程度、食物形态等.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乳糖酶活性不足、摄入乳糖量过多等,关键是乳糖酶活性绝对或相对不足.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又属感染高危人群,在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异常等喂养不耐受表现[2],其喂养问题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医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早产儿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所致的喂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起广泛重视[3].据郑直等[4]报道,该院早期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39.5%和5.8%.现将早产儿乳糖酶缺乏及乳糖不耐受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早产儿、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缺乏、喂养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早期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酶活性、胃肠道发育、远期预后、医学研究、相关研究、食物、热点问题、缺乏程度、排便异常、临床、个体差异、高危人群、腹胀
28
R72;R15
2013-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