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者的泪滴——戏院、歌仔戏与殖民地的观众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戏”时代到进入戏院后体制发展成熟稳定的一段时间,透过戏院、演出、观众三者的有机连结阐明这段歌仔戏“重新诞生”的重要过程.本论文同时指出,歌仔戏虽然于1910年代获得登上戏院内台的机会,却也必须力图挣脱“淫戏”恶名,尝试多元创新,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进而在1930年代发展出完备稳定的戏曲体制.在这段时间中,大凡戏院演出中其他剧种所能提供的“现代”体验,歌仔戏班都有能力提供,它也同时发展出远较外台时期更为专业、精进的表演艺术.由于根植民间社会的歌仔戏折射出殖民现代化下台湾新兴市民大众感伤自怜的精神面貌,成为此时期殖民地台湾都市文化的鲜明表征.
歌仔戏、哭调、殖民现代化、戏院、观众
35
本论文为“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殖民地的观众: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现代化与主体型构”NSC100-2628-H-007-039-MY2研究成果的一部份,参与执行此计划的硕、博士生先后有赖品蓉、石廷宇、彭玉萍、李孟勋等诸氏.论文初稿曾宣读于“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2年12月22-23日,期间承蒙与会学者傅谨、平林宣和等诸先生惠赐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2014-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