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寻欢作乐者的泪滴——戏院、歌仔戏与殖民地的观众

引用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戏”时代到进入戏院后体制发展成熟稳定的一段时间,透过戏院、演出、观众三者的有机连结阐明这段歌仔戏“重新诞生”的重要过程.本论文同时指出,歌仔戏虽然于1910年代获得登上戏院内台的机会,却也必须力图挣脱“淫戏”恶名,尝试多元创新,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进而在1930年代发展出完备稳定的戏曲体制.在这段时间中,大凡戏院演出中其他剧种所能提供的“现代”体验,歌仔戏班都有能力提供,它也同时发展出远较外台时期更为专业、精进的表演艺术.由于根植民间社会的歌仔戏折射出殖民现代化下台湾新兴市民大众感伤自怜的精神面貌,成为此时期殖民地台湾都市文化的鲜明表征.

歌仔戏、哭调、殖民现代化、戏院、观众

35

本论文为“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殖民地的观众: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现代化与主体型构”NSC100-2628-H-007-039-MY2研究成果的一部份,参与执行此计划的硕、博士生先后有赖品蓉、石廷宇、彭玉萍、李孟勋等诸氏.论文初稿曾宣读于“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2年12月22-23日,期间承蒙与会学者傅谨、平林宣和等诸先生惠赐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2014-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2-9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戏曲艺术

1002-8927

11-1172/J

35

2014,35(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