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8927.2012.02.018

论戏曲音乐传统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辨析

引用
已有学者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译为“非物质文化传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见解.对戏曲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人们一般多套用前人对戏曲表演传承方式的概括,将其也称为“口传心授”.不过如果我们对戏曲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进行具体分析,便会发现这一概括有失粗疏,其概括性和准确性都有待斟酌.首先,传统戏曲音乐并非完全依靠“口传心授”.昆曲这一古老戏曲剧种的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便不是纯粹的口传形式.在昆曲音乐的传承中,乐谱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仅1949年以前刊行的昆曲工尺谱就有34种之多).而且自明代以来,便有《南词引正》、《度曲须知》等有关昆曲演唱的论著广泛流行.因此,不宜笼统地用“口传心授”来概括戏曲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其次,虽然京剧等戏曲剧种在1949年以前一直依赖“口传”,但用“口传心授”这一说法来形容戏曲音乐的传承方式,并不是很准确.虽然“口传”的说法准确无误,但“心授”的含义则含糊、晦涩.笔者以为,口传和用身体示范是戏曲音乐传统传承方式中相互配合与补充的两个方面.在实际传承过程中,传授者亲身示范演唱和演奏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口传.因此,“口传身授”应该是更准确的说法.

戏曲音乐、传承方式、口传心授

J60;J61

2012-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4-8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戏曲艺术

1002-8927

11-1172/J

2012,(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