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关于“个别儿童”教育叙事的文化—历史分析
幼儿园“个别儿童”作为不能轻易归入集体当中的个体,是许多教师教育叙事的主题.从文化—历史视角分析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关于“个别儿童”教育的典型叙事文本,可以发现存在“适中”叙事类型及其两种变型,分别是“不足”叙事类型与“过度”叙事类型.其中,“适中”叙事类型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教育立场,认为对待“个别儿童”应遵循不对立、发现优点、发挥集体作用等教育步骤;“不足”叙事类型体现了帮助儿童克服问题行为的教育出发点与落脚点,更为强调教师教育的作用,相对忽视儿童自身的能动性;“过度”叙事类型则强调通过改变教育环境适应儿童个体差异.这些叙事类型一方面展现了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强大影响,对个体归属集体的文化认同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师都在想方设法帮助“个别儿童”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教育传统的冲击,新时代教师开始认识到尊重和接纳儿童个体差异的价值与意义.今后教师在开展教育实践与撰写教育叙事时,应自觉提升文化—历史意识,承认千差万别的生命样式,建构平衡的教育环境.
“个别儿童”、教育叙事、文化—历史分析
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2014年度重大项目“天津市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4ZD28
2016-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