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干预效果初探
目的:研究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 M2.5的细胞毒性并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靶细胞,研究PM2.5水溶成分及HSYA作用后细胞活力及氧化损伤,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ROS则呈现增高趋势,染毒浓度为100、200、400、800、1600、3200μg/m L,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00±0.80、98.00±1.20、96.42±1.52,93.61±1.80(P<0.05)、86.79±1.03、56.01±2.00(P<0.01).ROS荧光灰度值分别为158±48、160±56,178±42(P<0.05),198±45、229±38、252±40(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干预后与1600μg/mLPM2.5组相比,细胞存活率94.86±0.50(P<0.01),ROS荧光灰度值160±38(P<0.01).结论: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抑制PM2.5损伤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PM2.5、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羟基红花黄色素-A、ROS
24
R543(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基金资助项目201601116
2018-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