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视野内的怨及其化解
儒家以怨的发生、危害和化解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个体和社会怨情的理论体系.道德人格的缺失是个体怨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耽溺于利、为善以求福报和不忘旧恶是个体怨情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怨情压抑于心,危害着心理健康,扭曲着道德人格.儒家通过涵养道德人格化解个体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求仁而得仁则无怨;忠恕则无怨;安于礼乐则无怨;诗可以怨;以直报怨.社会怨情的产生主要源于苛政、不公和重刑轻教.社会怨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儒家化解社会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闻怨而敬德迁善则民无怨;政均则民无怨;仁政则民无怨.
怨、儒家、道德人格、心理健康
38
B8409(心理学)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029;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
2018-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