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719/j.cnki.1671-6981.20200628
认知客体化及其神经机制
社交媒体上传播着大量的性化图片,性化能够导致认知客体化,但是哪些因素导致认知客体化尚不明确.综述以往研究发现,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人的加工与对客体的加工是有区别的,对人的加工倾向于构型性加工,对客体的加工则倾向于分析性加工.当被加工的人体图像具有性暗示姿势时,便会导致加工者采用分析性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出现认知客体化;而人体图像的高裸露程度没有导致认知客体化.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1)性暗示姿势与裸露程度的作用机制;(2)导致认知客体化的其它因素;(3)认知客体化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
认知客体化、裸露程度、性暗示姿势、N170反转效应
43
B842.1;R741;TP391.4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外培养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士后项目
2021-03-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477-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