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082/j.cnki.1673-1298.2021.04.015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 ——以1926年《新教育评论》论战为中心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后盛极而衰只有三四年时间,即便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访华并大肆宣传亦未能阻挡其颓势.此时在依然热衷于宣传道尔顿制的《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清华大学教授邱椿与北京大学教授兼任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等实践者,就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等展开论战.先行研究大多只看到论战表面的意气之争,并未予以关注.实际上论战背后表现出的"暗流"正可以说明教育界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风气转移.双方论战所聚焦的"方法"与"资格"展现的是教育学走向学院化历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取向的张力;高仁山获得较多支持者,主要因其强调调查实验契合了当时教育学转向科学化的潮流;双方论战本有学术意义却应者寥寥,是因教育界部分足以主导舆论之精英,关注焦点逐渐分化,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聚焦.
道尔顿制;《新教育评论》;柏克赫斯特;中华教育改进社
17
G529(中国教育事业)
2021-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8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