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082/j.cnki.1673-1298.2015.04.007
儿童的羞感与耻感教育
羞感中蕴含了人性的秘密、人类价值意识起源的秘密,也蕴含了童心和童性的秘密,因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羞感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羞感是自我保护感而非社会感;引起羞感的决定性事件是“转回自我”而非被他人注视。后者是把羞感混同于耻感或不加限制地把二者合称为“羞耻感”的认识根源。羞感和耻感不仅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别,而且在自我体验的方向上有本质差异。羞感是自然的、自发的,它出于弱的自我并呵护个体的亲密自我,而耻感是后天形成的,它出于强力自我并维护个体的社会自我和尊严感。羞感中的儿童更像是儿童,耻感中的儿童则更接近成人。耻感教育是必要的。但耻感教育必定要借助羞感。蹂躏羞感的耻感教育可能导致反常人格甚至变态人格的儿童。急功近利的耻感教育则可能培养自大、自负甚至狂妄的儿童。
羞感、耻感、羞耻感、耻感教育
G610(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教重点资助课题“儿童教育目的童年的价值研究”课题批准号b-a/2013/01/020;江苏省教育厅课题“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现象的认识与应对”课题批准号2012SJD880080的成果之一。
2015-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