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3-1298.2014.05.001

“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引用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学、教、感应、儒家教育观

10

G40-09(教育学)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BAA090012

2015-0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1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教育学报

1673-1298

11-5306/G4

10

2014,10(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