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9245.2012.01.010
论边疆安全如何成为积极价值——基于“安全化/非安全化”框架的分析
安全化(securitization)和非安全化(desecuritization)是国际安全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理论框架之一,也是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理论所创设的一组核心概念.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安全化是消极的,非安全化是积极的,因而在安全维护的途径与方法上偏向于倡导非安全化手段.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相关事件的实证考察,应用安全化和非安全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其进程,批判了哥本哈根学派这一框架的局限性,认为判断安全化和非安全化何种途径更为有效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实践,并提出我国边疆安全治理的思路:超越安全化分析框架中的积极价值和消极价值之争,重点抓住安全建构的过程以及环境语境,聚焦于对安全“指涉对象”的探讨——即边疆安全保护的是谁的安全,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一安全.文章认为,“积极安全条件”、“人的安全”、“社会安全”的理念为建构边疆地区持久的安全条件和健康稳固的安全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安全化、非安全化、边疆安全
33
D633(国家行政管理)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建设研究"08BGJ010
2012-05-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