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5258.2016.06.011
晚清珠江口的沙田争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南部的历史就是一部沙田开发的历史,是人类向大海要田地的历史.沙湾、南沙、万顷沙等众多带有"沙"的地名即说明了这一点.沙田是指刚刚形成生产能力的田地,区别于已成熟的田地即"民田"而言,是当时人们围海造田的产物.由上游而来的泥沙在珠江口近海处形成一片片称为"坦"的堆积区,人们先是在这些坦上筑坝,然后打下堤基,形成围,最终建成了可种植的沙田.坦、围、沙、洲等词也就成了这里常见的地名.建造沙田需要较长的时间,民国《东莞县志》卷101记载,这一带"濒临大海,风浪较粗,虽潮退微露坦形,仍是一片汪洋.其中枕近围外间,有草萌潜生,然泥未结实,未尽可筑堤基,必须筑坝,候其积淤渐高,方能接筑.固不能速求成效".在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沙田"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沙田的营造、养护、种植,以及沙田管理、赋税征收和纠纷调解是这里人民和官府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珠江口
P76;X55;X131.2
2016-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