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8849.2020.31.022
缺血性脑卒中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本病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脑卒中的69. 6% ~70. 8% [2] ,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和经济负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从遗传学角度分类,脑卒中可分成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目前已成为共识.多基因复杂疾病是外界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复杂的性状或行为,外界因素发挥的作用就越强、越重要,这是现代遗传学中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目前对于脑梗死的表观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DNA 甲基化是最早被发现的与基因抑制相关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DNA序列中腺嘌呤(A)或胞嘧啶(C)在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催化下与S-腺苷甲硫氨酸( SAM)提供的甲基发生共价结合,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传递给子细胞的遗传现象.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因DNA序列的甲基化能对DNA的稳定性、染色质的结构以及DNA的构象等产生作用,并且影响蛋白质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如促使胞嘧啶到胸腺嘧啶的基因突变,影响基因错配修复以及导致基因沉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3].笔者将缺血性脑卒中的DNA甲基化综述如下.
缺血性脑卒中、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
29
R74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课题
2020-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516-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