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0-7660.2022.03.016

对"做中国哲学"的方向、领域与标准的一点反思

引用
我一直很关注陈少明教授的作品,例如其分析孟子思想的那篇《仁义之间》,就是我在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以启发学生讨论的参考材料.后来又读到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解惑、明耻、问乐、释忧,对道德经验所做的描述精微细致.陈教授近年的一系列文章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对《兰亭序》作为一件经典世界的传承之物的分析、道器形而上学的提出,等等.陈教授具有明确的哲学方法论自觉,他开创了一种研究范式——对经典世界的观赏.他指出,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是仿照西方哲学史的范本而来的,因而重视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命题和理论的推演.然而,生活世界丰富、无穷,而理论难免抽象,体系难免封闭.况且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经典世界乃哲人的生命经验之整体,值得从各种角度仔细品味.因此,陈教授在其大著《做中国哲学》中"提议开拓新的论域,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①.陈教授特别指出识人、说事与观物三种研究经典世界的进路.我们在这里还可以补充第四种——察名,因为"名"也是一种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我想说的"名"不是指"名教"之"名",也不是指伦理与政治系统中的通用之名,而是指个体的人或物的名、字、号.古代文人喜欢给自己起号,而且往往借用山水之名、以"居士""散人"为号,表达一种不为体制所拘束的隐逸志向和独立人格;文人给书房、居所、书院和器物所起的名,也往往体现其人生感悟与审美旨趣.在名教的"通用之名"之外,这些"个体之名"已经婉转地为个体的自由表达撑开了一个文化空间.

做中国哲学

B262(现代哲学(1919年~))

2022-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3-12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现代哲学

1000-7660

44-1071/B

2022,(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