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660.2016.02.006
卡茨尼尔森对阶级形成理论的空间化重建
卡茨尼尔森认为阶级形成是涉及城市、国家、政治、文化、资本等众多因素的偶然的、易变的空间化过程,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成多样性的阶级模式。其贡献在于通过“城市空间”、“日常生活经验层面的阶级”等概念中介重建现代工人阶级形成史,表明城市社会地理学如何有助于人们说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正丧失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把握能力。尽管卡茨尼尔森努力建构一种空间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范式,但这种分析路径缺乏不平等、剥削和支配等经典概念和分析机制,呈现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和布迪厄主义等众多阶级分析路径的混杂。
城市、阶级、阶级形成、剥削
B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4MLC002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工程项目”的资助。
2016-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