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8024-B.2006.08.003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者2128字,妄增者1448字,臆改者3715字[1].近人章钰以宋本及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文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2].笔者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
古籍、毁损、刻本、恰当的词语、资治通鉴、永乐大典、水经注、胡三省、关系史、清代、描述、考察、基础、古书
I2(中国文学)
2006-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