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8700.2018.03.011
高校实验室的工作场所隐喻与学习模式研究
高校实验室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工作场所意义上的学习机会,能从工作识知性、人际互动性、身心连通性、利益连续性等方面促进教育—职业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用工作场所隐喻揭示实验室多样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培训室可以提供无形的学习场所,注重知识的获得与储存;车间任务环境隐含着学习要素,注重知识的激活与整合;作坊可以提供从学术共同体的边缘走向中心的空间,注重学习活动的社会化参与;服务工场是实验室内部学习者与外部来访者进行思维聚合的场所,注重知识的吸纳、转化与创新.四类隐喻分别对应四种学习模式,即培训模式、做中学模式、学徒制模式和项目模式.研究高校实验室的工作场所隐喻和学习模式,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解和反思当前教育场所的学习活动,为改善和发展未来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隐喻、实验室、"双一流"建设、学习模式、工作场所学习
G48(学校建筑和设备的管理)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知识观的重构研究"17JYC880118
2018-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