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绿色冠状动脉介入概述——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引用
1 冠状动脉介入的历史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纯球囊扩张(POBA)为代表的时代,这一阶段的介入治疗一般选取与参考血管直径(RVD)相等的普通球囊进行长时间地持续扩张,从而获得管腔相对术前的扩大,以保持狭窄病变远端更佳的血供.在此阶段,POBA 面临着三大挑战,即:(1)血管扩张后即刻血管壁的弹性回缩造成血管腔的显著减小;(2)扩张时产生的内膜撕裂、夹层及壁内血肿等因素造成病变血管的早期闭塞;(3)血管扩张段的晚期再狭窄率居高不下,即使开发了多种技术与策略,再狭窄率仍然高达30%~40%[1].金属裸支架(BMS)的出现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二阶段.此时对于POBA 后的病变,由于金属裸支架的支撑作用,血管壁扩张后的即刻弹性回缩得以避免,球囊扩张形成的夹层、壁内血肿等均可被闭合,从而避免了POBA 所带来的前2 个问题.虽然早期闭塞率得以改善,但是晚期再狭窄仍然是困扰此时介入术者的一大难题.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伴随着BMS 的植入,血管壁局部出现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新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进展,导致BMS 植入部位晚期管腔丢失,造成再狭窄.基于对再狭窄机制的认识,药物涂层支架(DES)的问世(第三阶段),极大程度上解决了BMS 所遗留的再狭窄率高的问题,因而也成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主流植入物.早期的Sirius、Taxus 等系列研究结果足以让人们相信,DES 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介入治疗的再狭窄困境[2-4].

绿色、动脉介入、历程、再狭窄率、冠心病介入治疗、血管壁、血管扩张、球囊扩张、弹性回缩、壁内血肿、基础与临床研究、植入、药物涂层支架、裸支架、病变、粥样硬化斑、再狭窄机制、细胞的增殖、支撑作用、血管直径

36

R54;R73

2017-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41-144,15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心电与循环

2095-3933

33-1377/R

36

2017,36(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