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发现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由于左、右心室活动失同步,引起左心室扩张,尤其是延迟激动区域心室质量增加,而出现心力衰竭后LBBB对心室失同步的影响更明显。研究显示LBBB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全因死亡率和猝死相关[1]。但目前有关LBBB对心脏电-机械效应的影响、对心肌缺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仍不完全清楚。在过去数十年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伴QRS波群增宽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一个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约30%的患者对CRT无应答,LBBB患者的应答率显著高于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或不定型室内阻滞者[2],而超声心动图在预测对机械失同步的反应方面并无优势[3],这重新激发起人们对LBBB研究的兴趣。
左束支传导阻滞、症状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失同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扩张、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质量增加、治疗手段、心肌缺血、危险因子、死亡、室内阻滞、临床实践、机械效应、右心室、应答率
R54;R81
201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