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0844.2020.05.1085
南北地震带两次典型强震周边自然电场变化及机理探讨
根据场源不同可将地电场E分为大地电场ET和自然电场ESP.空间Sq电流系和固体潮一般被认为是大地电场E T的起源;自然电场E SP源于地下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其局部性变化相对稳定.2013年南北地震带相继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30.3°N,103.0°E)和岷县、漳县MS6.6地震(34.5°N,104.2°E).两次地震周边约400 km范围内的地电场台站(成都、汉王)数据表明震前自然电场E SP出现明显的小幅度突跳或大幅度跃变,同时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其他地电场台站也有类似变化.基于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对两次地震周边自然电场E SP的变异机理进行探讨,尝试解析其物理过程.
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自然电场、机理
42
P319(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监测司2020年任务zx1903006,zx2004002
2020-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85-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