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策略及其对中国话剧发展产生的意义
本文梳理了“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策略意识的形成过程,探究策略选择背后的戏剧发生学原因,同时通过个案分析相应的译本对中国现代话剧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话剧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化趋势的共存以及两者之间的张力.“五四”时期的戏剧翻译已经脱离直觉的指引,而是在认识不同策略的必要性之后,在明确的目的意识指引下进行翻译.当时占主流的翻译策略是直译,但舞台演出又要求使用改译本.从戏剧发生学视角来看,直译的剧本为创建话剧新文体提供了范本.演出改译的剧本则促进了稳固的话剧观众群的形成.“直译”背后蕴含的“现代化”趋势以及改译背后的“民族化”动力共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张力,但又互相促进.
翻译策略、新文体、观众接受、民族化
H059(写作学与修辞学)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话剧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760011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外国戏剧译介与中国早期话剧”项目编号:SK2011014的阶段性成果.
2014-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