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古人曾用“风清骨骏”来形容画的形神,这其中就包含了“风骨”这个概念。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先人们就常用“风骨”来品评画作。它反映了先人对作品感性表达和精神姿态的要求,是人作为主体从整体生命及其功能的角度看待艺术作品的结果。但他最早并非是来品评绘画作品,而是文学作品。早在魏晋时期的刘勰就提出了“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文心雕龙·风骨》)等美学要求。南齐的美术评论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首次将“风骨”引用到了绘画的评价上。而此时许多文学艺术杰作和绘画杰作,也自觉地体现了“风骨”的特质,并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骨”也成为了后辈们评价民族优秀文学和艺术遗产的一条重要尺度。本文从“骨”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风”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以及“风”与“骨”在中国绘画中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充分阐述“风骨”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风骨、中国绘画、骨法用笔、骨气、线描
J222(中国绘画作品)
2014-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