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先锋作家的集体“哗变”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曾是炫目的存在,它的历史意义、文学价值至今还被研究者谈论."先锋文学"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革命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的功过是非,已经是文学史无法回避且必然写进的话题.事实上,"先锋文学"不啻是一场文学革命,它的出现、兴盛以及最后的终结和分化,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当的层面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支配和影响."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式微期崛起,①以"集体出击"的姿态和创新性的文学实验,迅速而大面积地占领了当代文坛,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北村、孙甘露、格非等成为文学界新宠,马尔克斯、罗布·格里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域外作家,因为先锋作家的极力推崇而成为那一时代人们争相研读的文学/文化偶像."先锋文学"的"先锋"姿态在中国文坛所刮起的"文体实验"和"消失文本意义"的飓风,强有力地颠覆了过度意识形态化的文学传统和文学秩序,"它所建立起来的文学意识形态,相对来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因此也就更适于维护正当的文学生产".
先锋作家
I207.42;G239.22;H030
2013-0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