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新型的比兴诗学.这套诗学,以追求结构的多重性、审美的内向性、格调的正统性以及诠释的比附性为典型特征.经由诗学争鸣与师友传播等途径,迅速影响清初的诗坛,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诗学批评中有关政教美剌精神、唐宋诗优劣、李商隐诗学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及诗重比兴等重要问题的大讨论.
比兴诗学、七子派、竟陵派、江南诗坛、清代诗学
37
I206.2;K248;B249
2017-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