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山水游记中的"社会主义风景"
"社会主义风景"的出场,与新山水观念的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召唤和作家的审美选择密切相关.风景的政治审美本质上是阶级话语的视觉实践,从游记作者的身份体认,到景物的观看、裁剪,无不体现出"社会主义风景"的无产阶级认同.这亦是在风景中植入合乎意识形态的政治道德,形成一种"人化自然"的修辞方式,风景里的自我、自然、社会由此呈现出和谐共生的审美伦理.但"社会主义风景"并非均匀密实,作者视线或显或隐的审美疏离和变奏,均影响其政治建制的统一性;山水行旅的日常性审美也对意识形态的规训构成了挑战,为此,游记作者通过风景的诗性想象予以消解.
"社会主义风景"、政治审美、视觉机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BZW115
2022-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