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儒林外史》热"及所牵涉的文学史话题
《儒林外史》热,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儒林外史》的入史过程,见证了从"白话"到"国语"的语言变革轨迹,亦隐含着五四学人在确立国语文学史的内涵与边界时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因其结构在近代报刊上所引发的故事蝉联现象,也被诸多文学史家质疑,这也预示着"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的中国文章学之衰落.它的"讽刺"也触发了五四学人关于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论争,涉及"文学与历史的界限"等问题,呈现出五四阵营中新文学观之分歧.随着论争的展开,《儒林外史》的文学史地位趋向稳定,展示了五四文学理念以及文学史观念所起的作用.
"五四"、《儒林外史》、国语、文体、讽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9YJC751046
2021-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98-207